潮盛高新企业咨询网 潮盛高新企业咨询网

15915898572(微信同号)
主页 > 四川 > 凉山>凉山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凉山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导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州,中共凉山州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就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一)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围绕创新发展.....

凉山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决策部署,更好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州,中共凉山州委八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就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一)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围绕创新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重要论述,专题部署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创新是我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建设的动力源泉;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是驱动我州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是发挥我州资源优势,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支撑。全州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抢抓战略机遇,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来抓,推动新时代富民强州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对凉山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为引领,以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和民生社会领域科技创新为重点,培育创新主体、培优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示范州。

(三)目标任务。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聚力解决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不深、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层次不高、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加快推进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州总体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衡量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争取支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10—15个,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科技对全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推动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迈出新步伐。

二、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四)加快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提升钒钛、稀土、光热、风能等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水平,着力构建以西昌钒钛产业园区为引领,3个省级产业园区为主体,其余产业园区为支撑的“1+3+N”产业园区体系。西昌钒钛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钒钛、钢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产业,会理有色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有色、黑色采选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德昌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钒钛稀土新材料等产业,冕宁稀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稀土新材料、新能源应用深加工产业,力争“十四五”末,省级产业园区全部创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会东、雷波、甘洛等工业集中区积极创建省级重点特色园区。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县与省级开发区合作建设“飞地”园区。强化攀西经济区创新合作,全面落实攀西经济区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与攀枝花加强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对接、技术攻关,联合组建攀凉两地技术转移战略联盟,协同推动科研布局互补、创新资源共享、新兴产业互动。实施核心关键技术攻坚行动,重点开展钛钒资源绿色综合开发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十四五”末,全州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47%,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30%,冶炼分离稀土总回收率达到95%以上。

(五)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以西昌为主引擎、安宁河流域为主承载、辐射带动脱贫地区绿色崛起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西昌以钒钛、钢铁核心技术开发为载体,打造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产聚人、以人兴城”融合发展绿色城市,构建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

安宁河流域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安宁河谷阳光生态走廊建设为重点,构建凉山最具创新活力的经济高地和转型升级核心增长极。西昌、德昌、冕宁重点强化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发展钒钛、稀土、装备制造、先进新材料等产业生态圈,创建全国重要的战略资源科技创新区块。会理、会东、宁南推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实施以企业循环型产业链、园区循环型产业链为主的循环化改造,布局发展风光水一体化示范、有色新材料、碳中和示范、资源回收利用等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创建全省低碳循环经济创新区块。围绕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安宁河流域县(市)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都市田园休闲农业创新区块。因地制宜布局发展创意农业、阳光康养医养旅游度假、红色文旅、“三江”水电公园等,创建全省全域旅游创新区块。

脱贫地区以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为引领,充分发挥农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构建“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新业态,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科学繁育和规模种植,加快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生产,建设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创新区块。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发休闲体验农业新业态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创新区块。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开发,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创意文化街区、民族风情文化博览园,建设多彩民族文化创新区块。

(六)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支持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各县(市)建设1个以上高品质科创空间,探索“1县(市)+1产业+1高校+1院所”合作创新模式,围绕县域产业重点列出技术需求清单,精准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破解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休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创新示范试点。实施创新型县(市)创建活动,培育一批创新型县(市)、知识产权强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中心镇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小镇、科技创新小镇。

三、深入实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

(七)实施传统优势产业链振兴行动。黑色金属产业方面,加强西昌钢钒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心建设,引进新设备、新工艺,开发新产品,研究应用高品质板带材、绿色低碳制造等技术,抓好西昌钢钒钢钛结合可逆式单机架轧机、冷轧高耐蚀涂镀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延链发展汽车用钢、家电用钢、能源石化用钢等产品。

有色金属产业方面,依托中铝集团、中国铜业成立有色金属技术创新分中心,加快推进20万吨阴极铜、铅锌矿智能化采选等项目建设,延链发展铜材、铜合金、铜箔、镀锌材料、铅锌电池等系列产品。

绿色建筑产业方面,深入推进绿色建筑、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壮大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部品部件生产示范基地、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研发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新型墙体、防水密封等新型绿色建材。建立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精细化工产业方面,在会东、雷波工业集中区布局磷化工产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运用光电、光波技术和大数据系统工程进行低品位磷矿物理选矿,优化磷酸铁、磷酸铁锂新能源和纳米碳酸钙绿色建材技术,培育发展磷盐精细化工,开发磷铵、五氧化二磷、氯化高聚物等系列产品,打造新型磷化工基地。

(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发展行动。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冕宁经济开发区建设省级钒钛、稀土产业创新中心,推进钒钛稀土采选、冶炼、加工、制造一体化,开展全球最大倾翻炉钒铁冶炼技术攻坚,扩大全流程氧化钒及钒铁生产线,引进发展钒铝合金、钛合金、磁性材料、催化材料等产品,建设国家级钒钛稀土新材料基地。发展石墨烯、杜仲胶等前沿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高性能复合材料。

培育壮大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产业。建设凉山州能源创新中心,打造风光水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基地。因地制宜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形成源网荷储灵活互动、协调互济的智能电力系统。建设新能源试验实证基地,推广“光伏(风电)+”新能源应用模式。推进“三江”流域“风光水”多能互补开发示范,探索生物质能源与氢能源制、储、运工艺,开展电解水制氢,建设凉山—雅安—成都绿色氢路,打造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创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高标准建设“智能制造凉山实验室”,推动智能制造和重大基础设施研发生产,推动西昌钢钒、江铜稀土、东方电气等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依托清洁能源开发多能互补装备,加快建设年产100万千瓦主机、叶片和风力电机制造,培育发展光伏设备和组件制造,建设22.5兆瓦风光钒能新能源制造基地。依托水电消纳,打造大数据算力硬件设施、电子装备等制造业。依托矿冶加工发展汽车零部件、矿山机械、工程机械设备制造,打造全省能源矿冶装备制造基地。

培育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建设凉山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攻关山葵、蟾蜍等科学种养殖和综合利用技术,做大做强彝藏中成药、中药饮片等特色产品,打造集新药物研发、中医药提质、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用材料一体的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推进凉山州大数据产业园区、攀西大数据中心、凉山移动大数据中心建设。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实施智能制造行动,发展“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进数字政府、数字贸易、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建设覆盖“5G+千兆光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九)实施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提升行动。加快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丰富数字旅游产品供给,建设一批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脱贫奔康为主题的数字文化博物馆群落。建设航空航天、水电科技虚拟科教园,引导非遗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等开展云展览、线上演播,将西昌旅游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园创建为省级特色园区。优化智慧旅游服务供给,强化大数据技术在精品路线规划、旅游监管等方面的运用,建立智能旅游管理平台,研发多语种旅游导航系统,全域开发乡村旅游住宿智慧物联管理服务系统和平台。

加快商贸消费产业发展。实施消费新地标打造、消费品牌矩阵培育、数字消费创新引领、消费促进机制协同保障“四大工程”。在物流节点乡镇和大型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平台)和“微型商贸综合体”。引进国内知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培育机械装备、绿色建材、金属制造等大型专业市场群。打造农村电商多元化供应链,推动“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强化云会展、云娱乐、定制消费等业态培育。

加快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依托“四横七纵”高速公路规划,打造以西昌市综合物流园区为主导,4个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支撑,各县物流中心和交通节点互联互通的“1+4+N”物流体系。推动省级物流园区创建,依托青山机场建设空港物流园区,优化提升制造业、电商快递、应急物流等专业物流,打造区域性物流总部经济高地、智慧物流信息高地和城市生活物资集散中心,建设川滇结合部重要的区域物流枢纽。

加快现代金融产业发展。探索构建科技金融新体系,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进更多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入凉,发展金融外包、金融租赁、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业态。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企业股权投资,对科技信贷实行专业化经营。

四、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

(十)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和园区建设。围绕打造安宁河流域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区,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创建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帮扶示范基地。以县(市)为单位引进建立1个以上科技创新联盟和农业科技帮扶中心,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打造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发展“1+11+N”农业园区(即以安宁河流域6县市为主体打造1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带动11个脱贫县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全州创建N个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推动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创建省级开发区,到2025年,建成8个十亿级、6个百亿级以上农业产业集群,200个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0个以上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

(十一)构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格局。优质粮食产业方面,实施马铃薯主食化开发战略,建设专用商品薯基地,延链发展全粉、糕点等特色主食,打造马铃薯产业链。发展“以荞养茶、以荞增粮、以荞促旅”模式,引进燕麦先进培育方法和优良品种,创新开发苦荞燕麦酒、茶等主粮食品和保健医药,打造荞麦燕麦产业链。

特色种植产业方面,建设国家级优质烟叶技术中心,推动烟草“代加工”转变为“注册加工”,加快会理、会东、德昌烟叶复烤深加工基地建设,夯实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打造特色优质烟叶产业链;发展冬春早市商品蔬菜、高山夏秋绿色商品蔬菜,建设现代设施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输出基地,打造错季蔬菜产业链;实施桑蚕“种子工程”,培育发展桑果汁、丝绸家纺等新产品新产业,建设中国蚕桑茧丝优势区,打造蚕桑茧丝产业链;建设全国石榴良种繁育中心,研发生产石榴饮品等特色产业,建立石榴文化博物馆,打造石榴产业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农业矮化密植苹果基地,建设苹果创新中心,打造苹果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脐橙、芒果、葡萄、蓝莓、樱桃等特色水果基地,研发生产干果、酒饮、食品、医药等新产品,打造特色水果产业链;建立花卉研发中心,延伸香料、美妆等产业开发,发展花卉设计、花卉衍生品等新业态,打造花卉产业链。

经济林木产业方面,建设大凉山核桃科技园区,深度开发核桃油等食用性产品和装饰材料等功能性产品,打造核桃产业链;发挥“中国—以色列油橄榄国际合作中心”平台作用,开发橄榄油、化妆品等产品,打造油橄榄产业链;创建金阳青花椒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盐源和美姑红花椒、越西贡椒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花椒产业链;建设华山松采种基地,发展华山松子、松针饮品等系列产品,打造华山松产业链。

绿色畜牧产业方面,推进草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研发舍饲养殖先进实用技术和工艺,新建和改扩建“共享养殖”产业园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扩大现代生猪、牛、羊产业园区规模,打造“育种+养殖+屠宰初加工+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连锁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全省最大的草食畜生产基地。

(十二)实施现代农业种业提升工程。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作物品种资源,新建5个科研育种创新基地、种质资源保存库、种质资源圃。推进生物资源区域适应性关键生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创建国家马铃薯良繁基地,建设荞麦、桑树等良种繁育基地,畜禽蚕蜂(草)良种扩繁场(基地)。深入实施遗传改良计划,推动奶牛、肉牛、肉羊以及其它特色草食畜禽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巩固核桃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成果。加快建设西昌现代玉米种业园区,打造国家级热带血缘硬粒型玉米制种基地。提升建设国家油橄榄种质资源基因库,新建西昌油橄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发挥好攀西特色作物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作用,培育适合“三江”流域、二半山、高寒地区生产的新品种。制定种源“卡脖子”问题清单,实施关键物种种源联合攻关,培育具有突破性的“凉种”品牌。

(十三)实施现代农业装备提升工程。编制实施《全州现代农业装备应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推广一批轻简型、智能化、复合型农机装备。开展“宜机化”扩面提升和“五良融合”为牵引的全程机械化创建技术集成行动。坚持生态优先,有序发展绿色高效设施农业。推广攀西地区冬作加工专用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动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全程机械化,率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一批整体推进示范县。

(十四)实施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工程。在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围绕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在马铃薯、萝卜、生姜等耐贮型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地下、半地下贮藏窖或地上通风贮藏库。在果蔬主产区新建一批配备机械制冷设备的冷库。以农民合作社为建设主体,在乡镇集中连片建设组装式冷藏库。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大户就地就近建设核桃无烟烘烤设备。加快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培育140家烘干冷链物流运营主体,推动符合条件的冷链配送中心创建省级冷链物流园区。

五、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科技支撑

(十五)创新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施矿冶、采选、制造业等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开发高碳企业脱碳技术,促进传统高耗能行业低碳发展。开展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探索建设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推进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碳中和示范基地。推进电冶结合、电矿结合,促进清洁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在钢铁、矿冶等领域推广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应用。推进工业企业生产改造和“三废”深度治理,提高排放标准。开展尾矿、炉渣、废石等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森林、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规模化增加碳汇,扩大用能权和碳汇交易。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磷盐化工、铅酸蓄电池等产业绿色制造技术推广,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示范单位。推进钒钛、稀土、有色金属、茧丝绸等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应用,试点培育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

(十六)推进生态治理科技发展。围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展长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技术应用,争取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治理示范点。加快安宁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土壤修复治理、二半山绿化困难地区绿化,为大凉山特色农产品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开展高原湿地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等关键问题研究,探索高原湿地保护修复技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推动块菌等本土特色物种保护开发。开展草地贪夜蛾、南美红火蚁、紫茎泽兰、松材线虫等有害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和利用技术攻关。

六、强化民生社会领域科技支撑

(十七)强化卫生教育事业科技支撑。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中心与产业园,构建覆盖州、县、乡三级的区域远程诊疗平台,拓展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范围。加强重要医疗设备配备,着力提高传染病、产儿科、肿瘤、心脑血管等专科服务能力及医学“科、教、研”水平。依托州一医院新区(凉山州高等医专附属医院)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建设跨区域医疗联合体、重点专科联盟、攀西地区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加强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构建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数据交换平台,加快建设全省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实施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攻坚第二阶段行动,推进艾滋病、毒品禁吸戒治康复、结核病多病同防及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科研攻关。推进公共卫生体制创新,探索慢性病、传染病“医防融合”模式,实施“1+8+8”(“1”即州市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8+8”即8个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县和8个非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县,依托县人民医院建设的县级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项目,新增一批负压PCR实验室,提供从检测报告、诊断治疗到随访管理“一站式”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教育”模式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建设“教育鼎兴”省级改革试验区。鼓励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设“产、教、城、人”一体化发展的医教园区。

(十八)强化社会治理科技支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乡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一批智慧楼宇、智慧小区、智慧社区。以易地扶贫、水电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智慧平安社区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深化“平安凉山”建设,以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数据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和前端感知源建设,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数据智能应用新生态。逐步实施城镇公用设施、建筑、电网、地下管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完善州县应急指挥中心,提升灾害监测预警、指挥协调、救援处置、灾害事故评估水平。构建卫星、无人机、雷达、地面相结合的全域覆盖灾害监测网络,加强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地震、疫情疫源等智能监测监控、自动预警预报。实施“数字应急”建设工程,加强物联网、智能辅助决策等高新技术装备在安全监管、指挥调度等方面的运用,支持灾害救援装备和处置技术的科技研发创新。开展森林扑火人员定位系统、智能头盔、智能搜救器材等设备研发,利用红外遥感等技术建立火场监控、指挥作战等系统,整体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泛感知网建设,构建“环州防控圈+县(市)防控圈+乡镇防火检查站+村级防火卡点+林间通道”五位一体的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控网。推进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基地、中国地震局西昌野外观测站、地震监测前兆台站数字化建设,实现地震秒级预警全覆盖。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支持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等新产品研发、新业态发展。

七、培育建强各类创新主体

(十九)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启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培育5家以上国内同行业技术领先企业。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带动培育植根本土的创新型企业。引导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实施企业创新激励工程,建立企业研发投入增量后补助政策,鼓励本地企业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纳入绩效考核。引导民营企业持续增加创新投入,鼓励其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完善州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基础资源、大型科研仪器和工业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实施孵化器建设工程,推进企业孵化器建设,创建1个国家级、6个省级、11个州级孵化器。建立孵化器行业资源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向本地中小微企业开放供应链,构建专利池、知识产权联盟。鼓励孵化器建设集科技研发、中试生产和经营场地、检测认证、财税金融、科创基金、营销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十)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服务暗物质、核天体物理等前沿科学研究。推动州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调整优化现有基础学科专业体系,结合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需求,开展钒元素应用机理、新能源存储技术、农作物基因功能挖掘、中(彝、藏)药资源药用机制、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和预警防治、彝汉彝英语音互译等应用基础研究。提高财政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比例,对支柱产业的基础研究项目给予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允许州内科研院所参照省级科研院所管理办法,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持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适应本地科研行业特点的经费、编制、人事等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构高效、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市场化导向的综合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健全以定向委托等方式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州级重大科技任务机制。

八、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二十一)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整合全州技术创新交易资源,建设凉山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加强技术合同和科技成果规范管理,依托州级科研院所建设成果转化与技术交易中心。完善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攀西分中心平台服务功能,建设凉山州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提升技术集成服务能力。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引进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覆盖产权界定、评价评估、流转交易等全链条的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技术经纪人、科技咨询师。

(二十二)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移机构,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机构能力建设和人员奖励。鼓励企业和技术发明人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四川省技术转移凉山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资源、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机制。推广“天府科技云”服务模式,提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九、构筑民族地区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二十三)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分层分类编制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动态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地图。持续推进“千名英才·智汇凉山”引才行动,完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支持办法。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百人计划”行动,主动引进一批“候鸟式”人才。建立凉山籍优秀人才信息库,回引优秀人才到凉山创新创业。实施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工程,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科技平台和单位给予人才计划配额。支持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科研工作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人才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及团队来凉创新创业。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储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引人用才,结合凉山实际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大安宁河流域县(市)与脱贫县人才交流力度。加强人才对外开放合作,与佛山、宁波、成都、攀枝花等地开展跨区域人才协同创新。

(二十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先推荐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省重大人才计划项目,在评选“菁英计划”入选者、州学术技术带头人时给予倾斜。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有序下放职称评审权,探索将技术经纪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作为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岗位结构比例和绩效工资水平核定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参与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期满后自主选择去留。允许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对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持续给予项目资金支持。

(二十五)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推进州内大中专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提档升级。发挥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作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培训计划,定向培养2500名、在职培训6.5万名、招录招聘1.3万名乡村振兴人才。开展紧缺专业人才、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技术骨干顶岗锻炼、研修培养行动。常态化开展四级联考,用活人才专项编制和特设岗位,加大人才引进、定向培养和基层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支持基层满编运行。改进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方式,对教育、卫生、农业和文化等领域新招聘人员实行“县管乡用”。采取预留编制、提供岗位等办法,鼓励援凉干部人才志愿扎根服务凉山。实施劳务技能专项培训行动,采取“订单+定向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对脱贫劳动力实施全覆盖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明星和乡村文化旅游能人扶持计划。

(二十六)提升创新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基金,建立高层次专家人才来凉合作交流联系服务机制,将高层次人才纳入州、县(市)智库建设。完善本地创新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优秀人才参政议政、决策咨询等制度机制,完善重大发展规划决策预先征求智库专家意见制度,优先推荐高层次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将人才安居工程、人才服务中心纳入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探索州市共建“人才展示服务中心”,打造“凉山人才周”活动品牌,建立全州人才综合服务载体。做深做细人才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维权援助机制,建设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落实“天府英才卡”制度,升级“凉山英才卡”服务功能,完善并落实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就学、家属就业、金融信贷等服务措施,探索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创新创业环境。

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二十七)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转移、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机制,综合运用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试点推行科技创新券等方式,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财政科技资金撬动作用,实施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奖补等政策,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对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适当提高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失败容忍度。

(二十八)落实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按15%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对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性后补助资金。对创新型企业符合条件的资本性支出,允许在支出发生当期一次性税前扣除或加速折旧和摊销。用好省“征纳互动平台”,加强税收优惠政策宣传解读,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提升各类创新主体办税便利度。

(二十九)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新创业。鼓励银行机构积极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等专项工具,加大绿色金融和清洁能源贷款投放。支持银行创新“债权+股权”“银行+创业投资”等模式,设立研发贷、成果贷、人才贷等信贷产品,探索创新型企业轻资产融资模式。鼓励银行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创新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探索构建“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科技服务中介”科技金融体系,提供一揽子综合化、专业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融资体制机制,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信用贷、履约保证保险贷等信贷力度。拓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返乡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自主创业或创办小微企业的,最高可分别享受20万元、300万元额度贷款。

(三十)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搭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推进创新型企业贷款流程简化、增量降费,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及性、获得率和便利度。鼓励科技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前瞻性介入,分行业、差异化完善科技金融对接机制,推进实验股权、研发费用和智力资本化,允许科技企业实行“同股不同权”治理结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统筹上级补助和州、县(市)投入,设立凉山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加大对创新型企业上市、进入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奖励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引进私募股权投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方面创业投资机构来凉山设立分支机构。推进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星辰计划”,做优风险投资和产品服务。

十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三十一)积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推进科研院所管办分离,推动科研院所去行政化。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依规探索开展科技成果持股改革试点。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转化服务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入股参与股权分红。

(三十二)持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探索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非常规评审评价制,开展“包干制”试点。完善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探索第三方代理服务制度。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切实减轻经费使用、评价考核、成果转化等方面负担。强化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

十二、营造支持创新良好环境

(三十三)加强创新开放合作。精准对接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探索“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头部+配套”等协同创新模式,打造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积极融入成德绵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重大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构建产业创新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作新体系。依托川滇黔12市州合作与发展平台,深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社会治理协同推进等方面创新协作。加强与浙江宁波、广东佛山在钒钛稀土应用研发、装备制造、电子产品、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高新产业的深度创新合作,引进科技企业落户凉山。深化校地、厅州创新合作,积极参加西博会、科博会等活动,创建凉山博览品牌,促进科技创新交流。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产业创新协作。

(三十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围绕支持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在优化政务服务、净化市场环境、加强法治保障、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健全优化政策,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各类创新主体办理证照、税务、社保等开设“绿色通道”。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阻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企业产权保护机制,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充分保障知识产权主体竞争优势。健全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培育形成鼓励创新、尊重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十五)完善尽职免责的容错机制。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针对不同创新主体、类型和情形,依纪依规依法研究制定创新活动容错纠错清单。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科技、财政、审计等部门沟通协作,建立科研项目监督、检查、审计信息共享机制,为推动创新发展解压松绑,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三十六)培育崇尚科学的创新文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三线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设立“凉山创新奖”,对科技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平台、企业家和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推进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引导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发挥科协和科技社团作用,推动科普社会化。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共享。

十三、加强党对创新发展的全面领导

(三十七)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创新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领导小组+专项工作组”组织体系。整合优化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组建州推进创新发展领导小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下设若干专项工作组,加快创新领域重点改革工作。

(三十八)强化考核激励。建立以创新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创新指标考核权重。加强统计监测,根据县(市)发展重点任务,差异化设置并动态调整创新发展考核指标,建立全州科技创新主要监测指标定期通报制度。把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畴,适当加大指标权重。对实施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后补助政策的县(市),州财政给予激励。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创新激励考核机制。

(三十九)强化政策落实。制定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配套出台《凉山州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及时按程序修订或废止现有不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政策文件。新制定规范性文件,把是否制约创新发展作为审核内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增强组织和推动创新发展的专业本领。加强监督保障,突出政治监督,以清单制管理为抓手,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凉山全面落地落实。


专利服务 商标服务 版权服务